厦门中华白海豚省级保护区:守护“海上大熊猫”的生态家园。
在厦门蔚蓝的海域中,一群被誉为“海上大熊猫”的粉红精灵——中华白海豚,正悠然穿梭于碧波之间。
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不仅是海洋生态健康的“指示物种”,更是厦门这座海湾城市生态文明的鲜活象征。
厦门中华白海豚省级保护区(现为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组成部分),正是这片生灵繁衍生息的关键屏障。
一、从省级到国家级:保护区的诞生与使命
1997年,福建省政府批准建立厦门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成为中国首个专注于中华白海豚保护的省级保护区。
面对20世纪90年代初仅存约60头的濒危种群,保护区肩负起拯救重任。
2000年,国务院将其与厦门文昌鱼保护区、白鹭保护区整合升级,形成总面积7588公顷的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构建起“海豚-文昌鱼-鹭鸟”三位一体的保护框架。
展开剩余79%保护区的核心海域涵盖黄厝、鳄鱼屿等关键栖息地,通过陆海统筹实现从山顶到海洋的全域生态治理。
附图1 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二、种群复苏:从濒危到希望
历经二十余年科学保护,厦门白海豚种群实现历史性逆转:
数量稳步提升:
从1990年代的60余头增至如今的近100头,青年个体占比过半,种群结构健康合理;
繁育能力增强:
每年观测到新生幼豚,“母子同游”场景频现,见证种群可持续繁衍的希望;
栖息地修复:
通过增殖放流、海堤开口、清淤工程,恢复海洋生态链,保障白海豚食物资源。
厦门也因此成为全球唯一在城区海域,可常态观测到中华白海豚的城市,彰显人与自然共生的“厦门实践”。
附图2 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外围保护地带(中华白海豚)
三、威胁与挑战:人海共存的难题
中华白海豚偏好河口咸淡水交汇区,与人类活动高度重叠,生存面临多重威胁:
船舶与噪音:
航运螺旋桨致伤致死,水下噪音干扰回声定位系统,部分个体背鳍断裂、颌骨损伤;
开发与污染:
填海造地压缩栖息空间,陆源排污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海洋垃圾威胁健康;
渔业冲突:
误捕误伤事件频发,保护区曾处理186起白海豚搁浅案例,占海洋动物救护总量的80%。
附图3 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白海豚)
四、创新保护:科技与法治的融合
厦门以“立法先行+技术赋能”探索保护新路径:
立法标杆:
1997年出台全国首部白海豚保护地方性法规《厦门中华白海豚保护规定》,划定禁渔区、限制船速、严控水下爆破;
智慧监测:
2021年启用73个高清摄像头+AI算法的智慧监测系统,实时追踪海豚轨迹与行为;
救护基地:
火烧屿救护繁育基地累计救助瓶鼻海豚、绿海龟等珍稀动物数十只,并开展人工繁育研究,为白海豚保护储备技术经验;
声学防护:
2004年首创“声墙驱赶法”,在涉海工程爆破前驱离白海豚,实现连续19年零人为伤亡纪录。
五、生态红利:碧海银滩的馈赠
保护区的成效远超物种存续本身:
生物多样性提升:伴随白海豚回归,文昌鱼、栗喉蜂虎等12种珍稀物种同步受益,红树林面积从32.6公顷扩至173.9公顷;
城市发展转型:放弃五缘湾房地产开发,保留89公顷湿地打造“生态客厅”,土地价值反增8倍,印证“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
全民守护意识:市民化身“湖长”“观测员”,科普基地年接待超10万人次,“镇港鱼”(白海豚古称)传说焕发新时代共生理念。
结语
厦门中华白海豚保护区,是一部用法治、科技与民心书写的生态史诗。
当晨曦中的粉红背鳍划破浪花,当孩童在火烧屿的观测台欢呼“海豚来了”,这座城与这片海的故事,正向着生生不息的未来延伸——这里没有孤立的物种,只有共生的家园;没有绝对的开发,只有永恒的平衡。
发布于:福建省配资门户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