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芬兰那边出了个大动作,要更新5G网络安全的立法。
简单说就是把之前针对“高风险供应商”的禁令范围扩大了,从网络核心层一直延伸到5G基站,还有那些关键核心功能。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事儿主要影响的就是华为和中兴这两家中国通信企业。
其实芬兰这次不是第一次搞这种限制了。
早几年就以“国家安全”为由,把华为排除在电信网络核心领域之外。

2020年的时候,芬兰还出过一部《电信安全法》,当时重点是“盯着设备本身做评估”,没现在这么全面。
这次突然加码,说到底还是跟欧盟那边的压力脱不了关系。
欧盟压着“整改”,芬兰怕被“点名”
欧盟早在2019年4月就出过5G安全的建议,要求成员国在当年7月前完成本国的风险评估,年底前就得拿出统一的应对措施。

核心意思就是让各国给通信设备供应商打分,找出“高风险”的然后限制。
芬兰之前因为执行这个立场不够彻底,还被欧盟列入过“观察名单”。
这次立法升级,大概率就是想摆脱这个尴尬的身份,跟欧盟的步调保持一致。
芬兰交通与通信部长卢卢・拉内也发过声,说“芬兰的目标是确保通信网络安全,这次是依据欧盟5G安全建议强化立法,为了保障安全和国防”。

这话听着没毛病,但他从头到尾没提华为、中兴的名字,可政策指向性太明显了。
毕竟欧盟早就把这两家中国企业归为“高风险供应商”,理由是“外国政府可能施压获取网络访问权限”。
但直到现在,也没有任何权威机构拿出实锤,证明这两家企业的设备有安全漏洞。
这种没证据就限制的做法,多少有点说不过去。

芬兰这么干,自己的企业界其实挺顾虑的。
之前华为在芬兰的电信设备市场占了挺大一块,运营商用习惯了不说,性价比也摆在那儿。
突然不让用了,运营商要么得花大价钱换设备,要么就得推迟网络建设进度。
而且中国跟芬兰的经贸关系一直很紧密,中国在芬兰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比达8%,是欧盟平均水平的十倍;每年两国贸易额超200亿欧元,中国还是芬兰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

如此看来,这个禁令搞不好会伤了自己的经济合作。
中芬经贸绑得紧,禁令可能伤自己
华为进入芬兰市场也有些年头了,2008年就开始在当地布局,2015年还帮芬兰建过覆盖15%人口的无线共享网络,本地员工占比也高。
不光卖设备,华为还在芬兰设了研究所,搞“未来种子计划”培养人才,甚至跟当地的冰球队合作搞品牌宣传,在芬兰的口碑一直不错。

现在突然被大范围限制,不管是华为还是芬兰的合作伙伴,估计都挺无奈的。
当然,这事儿里也有受益方,就是芬兰本土的通信巨头诺基亚。
芬兰算是诺基亚的“大本营”,诺基亚在5G领域布局也早,之前已经拿下了芬兰运营商Telia的五年期5G独家供应合同。
这次禁令一扩围,等于给诺基亚腾出了更多市场空间。

但话又说回来,运营商的成本怕是要涨了。
华为设备的性价比在行业里是出了名的,换成其他品牌,花钱肯定更多。
而且全球5G设备市场的情况摆在那儿,2024年的统计显示,华为还是排第一,占了不少份额;诺基亚排第三,份额比华为少一截。
诺基亚想靠本土市场补上全球的差距,怕是没那么容易。
其实欧洲不少国家之前搞过类似的5G限制,德国就是个例子。

2024年7月德国宣布移除华为组件,结果运营商额外花了超10亿欧元改造,网络覆盖进度还延迟了6个月。
这种“为了限制而限制”的做法,最后买单的还是自己的企业和老百姓。
毕竟5G是数字经济的基础,不管是企业办公还是老百姓用网,都需要稳定、低成本的网络支持。
芬兰这次扩大5G禁令,说是为了安全,其实更像是在欧盟压力和本土产业利益之间找平衡。

但平衡不好,可能既伤了跟中国的经贸合作,又让自己的5G建设多花钱、拖进度。
更何况,芬兰总统斯图布之前也说过反对“新冷战”,中芬在“冰上丝绸之路”这些领域还有不少合作空间。
如此看来,把5G问题政治化,并非明智之举。
5G技术最终还是要为产业和民生服务。

判断一个设备是否安全,应该看技术本身,而不是看企业来自哪个国家。
没有实锤的“安全担忧”,不该成为限制企业竞争的理由。
芬兰这次的选择,后续会带来多少连锁反应,还得再看看,但至少现在看来,这步棋走得不算聪明。
配资门户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