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至10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三下乡”行动队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合作,前往城阳区多地针对鸟类和湿地生态保护,开展主题为“爱鸟护绿,珍爱自然”的湿地巡护行动,从实地调查生态到参与社会推广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综合性、全方面的湿地保护行动,为生态保护付出青春力量和学术智慧。
7月7日,活动经动员后正式启动,由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会长徐立强讲解行动须知,当日活动在白沙河湿地与城阳区山地内展开。中国海洋大学行动队参与了对白沙河的生态巡护,放归前期救护的候鸟,包括一只夜鹭、一只白鹭和两只红隼,并为应对山地内可能出现的蛇咬伤等紧急情况,进行了急救包安装活动以保障安全。队员朱玲娟在青岛早报的采访中表示,鸟类是生态的晴雨表,保护鸟类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希望我们能知行合一,真正践行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样的行动对于加深对于鸟类乃至整个生态系统与人关系的理解均有重大意义。
行动队在放归救护的候鸟
7月9日,实践队协助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郭耕老师在城阳区志愿服务中心举办科普宣讲,吸引200余名学生及家长参与,并带领学生放归先前救助的红隼。同日,队员深入宿流社区中华凤头燕鸥保育小区,探测滩涂生物样本,记录生态修复进程。据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会长徐立强描述,该保育小区原为养殖场,经过多年的重建和协调,现已恢复为滩涂并由当地民众、相关机构维护,如今已经可以见到密集的滩涂底栖生物,为凤头燕鸥栖息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食物来源,这一行动足以窥见人与自然争取和谐的一隅——既不靠牺牲人民的生活需求盲目追求“原生态”,也不为经济增长透支生态需求。
展开剩余47%队员调查凤头燕鸥栖息地的生态状况,可以发现保育区已经从原本的养殖场演化为底栖生物丰富的滩涂
队员与郭耕老师在科普宣讲上的合影
7月10日,针对白沙河入海口的非法捕捞现象,实践队联合当地居民进行河心岛附近拦河渔具与地笼。队员乘坐皮划艇清除11座河心岛周边地笼网、拦河渔具等30余件,解救被困的鸟类及海鱼,其中包括黑水鸡这一重要野生禽类,而在河心岛上发现了夜鹭的繁殖痕迹,体现了生态修复的卓著成就,据队员记录,当地的生态保护中民众建设同样卓有成效,城阳区居民主动加入清理行动,形成 “实践队+居民” 联动模式。
队员拆除非法细眼网时解救的小鱼
面对酷暑、山路险峻等挑战,队员们仍不惧艰险、积极参与,为鸟类保护与生态修复戮力付出,队员沈思恬感慨:“每一次划破渔网、每一次放归飞鸟,都在提醒我们——生态保护不是口号,而是代代相传的责任。”
发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配资门户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