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只知道曹操在军事、文学上的成就,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耳熟能详,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更是朗朗上口。
但是你可知道:曹操一生有25子6女,其中10余子因为战乱、病魔等原因而早夭,其余人中:曹植才思敏捷,著有《洛神赋》、曹丕在文学上的造诣也不可估量,父子三人在文坛被称为“三曹”,曹彰勇猛过人,是不可多得的将才;曹冲从小就天赋异禀,年仅13岁,就有“仁爱识达”的称号。
这些人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而他们都是曹操的后代,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经惊叹道:“曹彰膂力过人、曹植才思敏捷、曹冲天资过人,而这几个人却都出自于曹氏一门,自古以来未曾有过。”
也就引出了今天的话题。曹操不仅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文学家,更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家。正是有着其独特的教育理念,才能够培养出这满门人杰。而家庭教育作为千年不变的话题,让我们来看看曹操有何独到之处。
通计魏武诸子二十五人,殇者十余 ,知名者六:丕、彰、植、彪 、冲、衮。彰之力、植之才、冲之智、皆古今绝出,咸萃一门,自书契来未有也。胡应麟《诗薮-外编》
思想上高度重视,从小就将教育抓起
由于曹操本人年幼丧母,所以他时常感慨,在年少时未能接受母亲的教导,而感到惋惜。所以当曹操做了父亲之后,在思想上非常重视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希望能弥补之前的遗憾。
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善哉行-其二》
曹丕在其回忆录中就曾说道:“在5岁的那年,曹操就教他学习射箭,6岁的时候便学会了。然后又教他骑马,两年之后就学会了。而且每次出征曹操都会带上他。可见曹操从小就将教育抓起。
余时年五岁。上以四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能骑射矣。以时之多故,每征,余常从。《典论-自叙》
从小就将教育抓起,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将学习注入到了你的记忆之中,让它成为了一个永久的习惯,终身都能够受用。所以曹丕在回忆之中也非常感恩他的父亲对于他的教育:正是年少时养成的勤奋好学,至今都不曾衰减。
夫文武之道,各随时而用 ,生于中平之季,长戒旅之间 ,是以少好弓马,于今不衰。《典论-自叙》
曹操曾经还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膝犬耳。”从这句话可以真切的感受出曹操对于教育是非常重视的,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像孙仲谋一样,而不是成为“膝犬”。只有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你才会想尽一切办法达到你的目标。而曹操正是这样一位父亲,即便身在军旅,对于家庭教育也丝毫没有懈怠。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曹操不仅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自己也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曹操虽然身在军旅三十余年,但是自己也是酷爱读书,对于各类书籍都是爱不释手。白天讲武策,晚上读经传。曹操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影响他的后辈。希望他的子嗣也能够像他一样,时常反省自己,真正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试问:现在有几人可以做到言传身教?
而且曹操经常告诫自己的孩子“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意思就是小时候很好学、很专一,但是长大了就变得懒惰了。这是不对的,应当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这一点对于现在来说也是意义重大。可见2000年前的曹操,就已经有了终身学习的超前思想。
文武并施,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三国志》卷一我《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
宠爱但不溺爱、公允但不偏私
曹操虽然位高权重,但是对于自己的后辈却是非常的严厉,丝毫没有偏袒他们。曹操的族子曹休和曹真,因为幼年便丧父,孤弱无助,曹操就将他们收养,带在身边,将他们作为亲生儿子,抚育他们成人成才。二人也没有辜负曹操的期望,成为曹军的中流砥柱。曹操对于族人就是这样相爱有加。
但是对于自己的孩子,他也是异常的严厉。曹彰在跟随曹操是征讨乌桓时,曹操就严厉的告诫曹彰:“在家我们以父子相称,到了外面则是君臣。如果你不能努力杀敌,那么我同样要用王法处置你。希望你能铭记其心。“对儿子曹操也能够做到公私分明。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认真对待这件事。如果你滥用自己的权力,他们则会成为纨绔子弟,目无法纪。
对于孩子,有困难的给予帮助,并且给予正确的指导,以及严格的管理,宠爱但不溺爱、公允但不偏私,正是这种正确的教育方式,让后代能够有正确的人生观,能够为自己的事业而奋斗,而不是在家好吃懒做。
今寿春、汉中、长安,先欲使一儿各往督领之,欲择慈孝,不违吾令,亦未知用谁也,儿虽小时 见爱 ,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其有所私。《诸儿令》
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 。
注重方式方法
不仅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还要有切实的行动方法。首先曹操对于子女他主张文武兼修,德才兼备。所以你看到曹丕年仅8岁的时候,就会骑射、击剑,而且会作文,读百家之书,是个能文能武的奇才。
曹丕,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善骑射,好击剑。《 三国志》卷二 《文帝纪》 裴松之注引《魏书》
曹操的三子曹彰,膂力过人,徒手搏虎,有万夫不当之勇。曹操就曾经对他说过:“你不念圣贤之书,只会骑马射箭,只是一介匹夫,不足为奇。“意思就是告诫曹彰,也需要读一些圣贤之书,来弥补自己德量上面的不足,只会逞匹夫之勇是不行的。
任城威王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太祖尝 抑之曰 :“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 ! ”《三国志》卷一九《 任城陈萧王传》
然而曹彰确实对于“圣贤书”不感兴趣。曹操也没有逼迫他,而是采取了鼓励引导的方式。曹操便问他如果:“为将,那应当如何?”曹彰兴致勃勃地说道:“身先士卒,临危不惧: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听了非常高兴,大笑之。
如果你要成功为一名将领,那你就应该成为一名优秀的将领。通过这样一问一答的方式将这个理念灌输给了曹彰。曹操这种引导+鼓励的方式也是用的恰到好处。也可以理解为态度上宽严相济,方法上循序渐进,这种教育方式如今依然非常受用。
彰曰:“好为将。” 太祖曰不:“ 为将奈何 ? ” 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 必信。”太祖大笑。《三国志》卷一九《 任城陈萧王传》
曹操本人非常崇尚节俭,形成了勤俭持家的优良家风
出生于东汉末年的曹操,亲眼目睹了汉王朝从兴盛走向衰亡。他深知“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所以即便曹操一生位高权重,然而自始至终都没有忘记圣贤的教诲。他的穿着打扮都非常的朴素,提倡的是能用就用,不能用则修。
而且他还命令在家内不得使用香薰。在他临死前还留下遗嘱:说他的陵墓选择“贫瘠之地“即可,无需厚葬,无需陪葬。试想一下他位居丞相之位,却能做到如此之节俭。古代多少帝王对于自己的陵墓非常重视,而曹操却用几句轻描淡写,就将自己的身后事给安排完了,不知胜过多少帝王将象。
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 饰。《 三国志 》卷 一《 武帝纪》裴松之注引《 魏书 》
而正是在曹操的影响之下,曹植也是非常的节俭,养成了平抑技能,不惜奢华的优良作风嗯
性简易 ,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
而作为曹操的夫人卞皇后,对于丈夫的做法也是非常支持,并且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为这个家庭做贡献。有一次卞皇后,请自己的弟弟来家中做客。
然而在饭桌上除了菜就是菜,没有其他多余的鸡鸭鱼肉,其节俭程度竟到了如此地步。而且卞皇后跟随曹操四五十年,一生都是如此,未曾改变。可见优良的家风,不单单只是嘴上说说而已,更需要身体力行,持之以恒,方能使这个家族薪火相传。
帝为太后弟秉起第,第成,太后幸第请诸家外亲,设下厨,无异膳。太后左右,菜食粟饭,无鱼肉 。其俭如此。《三国志》卷五《武宣卞皇后传》裴松之注引《魏书》
如果你已经读到了这里,想必你对于家庭教育又有了更深一层次的了解。家庭教育是千年不变的话题,无论何时、不论何地。正确的教育理念加上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而优良的家风,纵使已过千年之久,依旧在历史的上空久久回荡,扣人心弦。
配资门户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