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要学《王舍人碑》?
一、形制独特,意义重大 《王舍人碑》首次采用了龟趺碑座,这在汉碑中十分罕见。要知道,螭首龟趺的碑制在晋代以后才逐渐普及,而此碑的出土,将这一形制的出现时间大大提前,为研究汉碑形制的演变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堪称汉碑中的特例。
图片
二、雕刻精美,艺术精湛 该碑的螭首和龟趺造型生动,雕刻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碑额的篆书“汉舍人王君之”六字,字体宽博舒展,尽显大气。碑身的隶书布局严谨精妙,字体形态方正,线条柔中带刚,用笔沉稳,与《礼器碑》、《史晨碑》等经典汉碑风格相近,展现出端庄典雅的艺术魅力。
图片
三、书法艺术价值高 《王舍人碑》的书法艺术成就颇高。其隶书风格独特,在笔画上,“蚕头雁尾”的笔势有所夸张,横画和捺画收笔时向上大幅度挑起,这一特点在其他汉隶中较为少见;在结字上,打破了汉隶扁方的常规,有意将字形拉长,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东汉末期的隶书一般取左右开张之势,字呈扁形,而此碑隶书结体基本呈方形,笔画安排上密下疏,重心居下,使字体显得稳重大方。这种字体取势为楷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学习隶书的绝佳范本。
图片
四、历史意义深远 《王舍人碑》是东汉灵帝光和六年(183年)的碑刻,此时正值东汉立碑的鼎盛时期。碑文中记载了王舍人的生平事迹,他年少时就有节操,研习《尚书欧阳》,曾担任灵台待诏,负责天文律历之事。这为研究东汉的官制、文化以及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此外,该碑还入选了国家文物局发布的《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图片
五、保存完好
尽管碑文下部剥蚀较为严重,字迹有些模糊不清,但现存的约180余字仍能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其书法的魅力和历史的韵味。它的出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东汉时期的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图片
图片
如何写好《王舍人碑》呢?一、临摹阶段:掌握核心特征
1. 笔法蚕头雁尾的夸张:起笔重按(蚕头),收笔向右上方大幅挑起(雁尾)。
瘦劲线条:行笔以中锋为主,提按分明,线条细而不弱,如“仪”、“伟”的竖画。
方折与圆转结合:转折处多用方笔,偶见圆转,刚柔并济。
图片
图片
2.字法
修长取势:打破传统隶书扁方形态,将字拉长,纵向舒展,重心下沉。
疏密对比:上密下疏,横画间距紧凑,底部留白开阔,形成稳定感。
欹侧平衡:部分字(如“君”、“舍”)左低右高,通过不对称结构增强动态,但整体保持重心平稳。
图片
图片
3. 章法行列清晰:碑文字距较宽,行距分明,临摹时注意保持疏朗的空间感。
大小错落:部分字如“之”“也”较小,“汉”“舍”较大,通过大小对比增强节奏感。
图片
图片
二、融合阶段:参合其他碑帖 1. 横向对比与借鉴与《礼器碑》对比:两者均以瘦劲著称,但王舍人碑更强调结体修长,可吸收《礼器碑》的典雅线条。与《张迁碑》对比:王舍人碑的方折与《张迁碑》的拙朴不同,可融合后者的厚重感。
图片
图片
2. 工具材料选择毛笔:选用羊毫或兼毫,柔软有弹性,便于表现柔中带刚的线条与提按变化。墨色:临摹时用浓墨体现碑刻的苍劲,创作时可尝试涨墨或淡墨增加层次感。纸张:生宣纸或半生熟宣纸,利于表现笔画的浓淡干湿枯的墨色变化。
图片
图片
3. 笔法创新融入楷书笔意:借鉴碑中楷书萌芽的结构,增强现代感。强化动态节奏:将“雁尾”进一步夸张,或加入行书笔意,打破传统隶书的静态平衡。
图片
三、创作阶段:临创转换 1. 临创转换三步骤实临—集字创作:对照原碑帖,学习其笔法、字法、章法等,用形似以求更接近原碑帖。然后集字创作,用实临的方式写一幅作品。意临—总结创作:对照原帖,通篇读帖,分析其笔法、字法、章法等特征,总结规律,用规律去临帖,不拘泥于原碑帖,达到“遗貌取神”的意临,然后用规律去创作,去写作品。 创临—风格创作:这是博而专的阶段,先多看一些隶书经典碑帖和隶书名家的作品,总结创作的技法和规律,用理论和技法丰富自己的临帖和创作,形成自己的风格。
图片
2. 常见问题与解决避免字形失衡:
练习时用网格纸辅助,标注重心线,确保修长字不歪斜。防止线条单薄:
加强中锋行笔,提按幅度不宜过大,避免“飘”或“板”。突破风格局限:
可将《王舍人碑》与简牍帛书结合,如加入《居延汉简》的率意笔调。
图片
通过以上方法,可逐步将《王舍人碑》的艺术特色转化为个人创作语言,既传承经典,又展现时代创新。
以上是《王舍人碑》的临习与浅析非常感谢大家的喜欢和关注!
关注游庐,一起探索生活中的艺术美
与诸君共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门户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